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

綠林迴響


2014/2/11 化療之始
2月7日一大早趕到醫院,由於前一天已看過主治醫師,得知驗血結果,所以今天直接到化療室報到,安排到第七診療室,開始第一療程的首次注射。
由於我是首次作化療,護理師陳小姐很親切與我商討,報告化療的療程與注意事項,並贈送幾本衛教手冊,還用筆電播放衛教影片讓我看,對我個人的服務花了一個多小時。
從我裝置的人工血管打入針劑,儀器控制好速度,完成後發聲通知護理師,這一針其實只花十分鐘。
開頭兩三天,只覺得有點疲倦,沒有明顯異狀。第三天吃東西時,嘴巴咬合關節處(耳邊)有酸疼之感,咬嚼幾次後才逐漸恢復,這是前未有的現象。另全身多處骨頭微有酸疼。
昨天開始,腹部有脹痛之感覺,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,但總感覺不自在,晚上睡覺也不安穩,時睡時醒。可能與此有關的,我開始有便秘現象。
不知這些現象是否就是化療的副作用,故記下來供後面療程參考比較。
下次第二針訂在2月13日,但前一天要先驗血,當天經主治醫師核可後才能進行。

2014/2/6 進出醫院
住院動手術,想不到被請回。
本來醫師排定1月27日讓我住院,以便手術安置人工血管,作後續的輔助化療,當天到病房報到後,住院醫師與護理師過來問診,探詢我的病史,並問起我平常服用那些藥物。
我列出一些慢性病藥名,還有上次冠狀動脈動手術裝了支架後,一直在吃抗凝血藥物,如保栓通 (Plavix)與Aspirin,護理師聽了大叫不妙:今天不能手術了。原來上次匆忙決定在過年前裝人工血管,希望我可以早一點開始化療,但沒有交代停止服用抗凝血劑,我自己也沒經驗,照樣吃藥,如此動手術會有危險性,與主治醫師聯繫後,決定要我出院,並從次日開始停藥,延至過年後2月5日再來住院手術。
就這樣,我在過年前有一段喘息的時日,又碰上好天氣,於是在台北居家與大溪森廬都到戶外健走,過一個平靜的農曆年,順便欣賞早開的山櫻花,聞到一點春的氣息。
2月5日一早便到醫院報到,病房還是將近客滿,過年期間醫護人員有部分休假,但病人卻無法休假,所以收假後大家忙成一團,好不容易才清出一個病房給我,不等我安頓好,開刀房便催促我趕快過去動手術。
置入人工血管的手術僅花一個鐘頭,採局部麻醉,我可以感到左邊鎖骨旁被割開,裝入一個物體,用X光攝影確認定位後,再予縫合,外表上只感覺像一個十元硬幣的小突起。
局部麻醉的開刀畢竟比較緊張,手術後很累,在病房睡了一整夜。
今天辦理出院,從台大醫院東址走到西址,又趕去排腫瘤內科余醫師的上午門診。直到下午一點半才輪到我看診,醫師檢視我的人工血管以及驗血結果,認為可以開始作化學治療,於是開出診療單,預定從2月7日開始療程。

2014/1/28 山櫻報春
過年前一直在等待住院,以便裝人工血管,進行化療。
這時有一段好天氣,讓我這個療養中的病人可以出來透透氣。台北居家附近溫州街與里鄰公園的山櫻花都開了,每天半小時的戶外步行運動,沿途有花可賞。

我們料想森廬的花也將盛開,乃抽空回去看,順便照料庭園花木。
森廬庭園的山櫻花是鳥類播種,自行長出來的,不到五年就有二三樓高,去年開始開花,今年花期提前,花朵更多,與細葉欖仁、紅花羊蹄甲等樹枝葉交錯,我們順其自然,沒有刻意修剪,讓綠葉中泛著紅暈。

整條森廬巷弄,目前開得最旺的櫻花就在隔壁鄰居庭園,我們家的大門外是最佳賞景點,從森廬大露台或屋頂花園也可以看到。

我在療養期間,森廬的庭園照料工作完全由小文包辦了,她不希望我太過勞累。
後來我就選擇屋頂花園的盆栽照料與澆水,順便在寬廣的屋頂作步行運動。
然後享用愛妻精心料理的美食,感恩喔。


2014/1/23
據說基因檢測的結果已經出來,今天掛余醫師的號,去諮商後續的治療。
確認我的檢體有EGFR基因突變,標靶藥物治療是一選項,但每天吃藥,需要兩年,而且要自付很高的費用,健保不給付此種第一線醫療。另一選項是化學治療,分四療期,每期三週,共約需三個月,然後作斷層掃瞄以檢測療效。
我決定做化療,希望在較短期內能完成治療,過年後才能開始,大約在五月之前就只能勤跑醫院去注射藥劑了。
這段期間要保持身體健康,避免感染,希望克服不良的副作用。

2014/1/20
感謝伙伴們來信問候,得知伙伴近況可以慰藉我的思念。
有伙伴因為沒有來探望我,而感到抱歉,令我感到意外。伙伴們想見面,森林系袁主任也想代表校方來訪,我們都誠心感激而婉謝,我們並不希望親友來探望。
我仍然在手術後的療養之中,胸內創傷仍會痛,現在咳痰雖已減少,偶而還是會狂咳一陣子,說話與見客並不方便,我也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,在化療的期間,盡量避免外界的一切可能感染。
我在台北家居期間,以前常到大安森林公園健行,現在因捷運信義線通車,帶來大批遊客,寵物與鳥獸很多,我不再去那邊,而選擇居家附近的小公園,天氣好而平常沒有人時,我去散步二三十分鐘,算是術後運動,恢復肺部的功能,不能出門就在家做吸球訓練(誘導呼吸訓練器),讓肺部常做深呼吸。

在台大週邊的小公園散步(左)。居家練習呼吸,一次由吸管吸入空氣,可將三個小球提升至筒子頂端。(右為誘導呼吸訓練器與好友江先生所贈之書)。

至於回到大溪森廬,那邊空氣好,但溫度比台北低,我通常在三樓休息,或用電腦寫作,累了就到屋頂散步。去年屋頂花園花況不錯,自從生病後就疏於照顧,也沒再育花苗,沒有按時回去澆水,幸虧老天爺照料,不在屋簷下的花,有雨露滋潤,都還長得不錯,也有天然更新,所以新年回鄉,還是有花可看。

森廬三樓的居家生活,一切作息都有愛妻照料。

森廬屋頂花園的矮牽牛有天然更新(左)。在依託邦社區的陽台,望山神遊(右)。

2014/1/18給年青人的信

忽略「三境」,難免罹病

孔夫子論歲月成長,有「七十而隨心所欲,不逾矩」之說。山人年過七十,不奢談隨心所欲,然心有所悟,乃有告白之意。
自建國中學畢業至今,已超過五十年,校友們都已年滿七十,大家在電子信箱之間轉寄文章與簡報pps檔,內容有很多警世或醒世的語錄,也有不少老人保健與養生的秘訣,還有老人疾病的預防與治療,其中冠心病(冠狀動脈狹窄,心肌缺氧)與癌症乃是主要的致命傷。最近十二年來,這兩樣病症我都親身經歷,幸與不幸值得探討。
綜合老人們的感想與認知,加上親身體驗,我得到一個啟示,就是:忽略「三境」,難逃生病的厄運。三境指的是「環境、身境、心境」,這是使人(不一定是老人)致病(尤其是癌症)的主要關鍵。

科技越發達,我們的環境越是充滿致病的毒素,環保的措施進展顯然跟不上科技的汙染速度。我們身處的空氣、河流、土壤不斷傳出汙染或中毒的事件。就連我們的食物與調理用品,也因缺乏食安管理與制度,屢屢出現中毒或標示不實的毛病。在這種「不知什麼可以吃」的環境中,要生存下去只有自求多福了,有人說我們是活在一個超級中毒的時代。

身境一詞用在這裡顯得生澀,比喻我們的身體是一部超級生物大機器,要正常運作,也需要適當的環境資源。這部機器的能源,來自我們攝取食物的營養,至於活動的機制,則來自體內養分的氧化,產生能量,才能進行各種生理過程。飲食的失衡與身體組織缺氧(過勞,少運動)則是身境的潛藏危機。飲食失衡會產生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密度膽固醇偏低等代謝性症候群,此等現象隨年齡之增長而加劇,就容易出現冠狀動脈疾病。身體缺氧除了運動量不足的原因,抽菸更是一大元凶,長期抽菸會使血管狹窄,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,而使心臟與身體組織的供氧量降低。抽菸也會促使血管硬化,並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,導致冠動脈阻塞。

心境也是維持身境正常運作的重要因素。關於癌症的形成,有一種比喻性說法:心靈長期受到汙染、壓抑,正常細胞才轉化為癌細胞,每人每天都會產生若干個癌細胞,尤其在憂鬱、憤怒、焦慮及壓力下,或者個性積極、力求完美的性格驅使下,癌細胞大增,躲在人體某部位的潘朵拉盒中,俟機作亂,若一個人大限已到,癌就是引爆的致命點。假如心情愉快平和,氧氣飽滿,多吃抗癌食物即可天天修護癌細胞,變回成正常的細胞,所以癌細胞是無法完全消滅的,因為抗癌藥也會毀滅健康的正常細胞,我們只能學習與癌共存,努力作好身、心、靈之修練,這是罹癌的許達夫醫師的建議。

心裡的鬱悶要找知心的親友傾訴,清掉心境的垃圾,或從事有益身心的運動與文藝活動,藉以舒緩壓力。登山健行是我心境舒壓與身境補氧的主要活動,綠林遊梭的綠林即景、綠野遊蹤與郊野漫步等專欄就是行踪的部分紀錄,我並非為了部落格的網誌編寫而出遊,只要天氣情況與日常行程許可,健行是第一選擇,出去健行可紓解壓力,當情況不允許外出時,我才退而求其次,在家編寫網誌,至今仍有很多旅程尚未上網,網誌的編寫也是心境的一種愉悅消遣。

但這樣的活動卻是在我退休之後才開始的。在退休之前,雖然有很多研究計劃與研究生論文的野外調查工作,必須經常上山,但做為計劃主持人,有很多室內與行政工作,也有上課的時間限制,無法經常外出登山調查。退休之前,戶外運動或健行已成為奢侈的日常活動(詳見2013/12/11之告白),從事的機會不多。二十多年前老婆高瞻遠矚,在大溪購置森廬,並加入鴻禧鄉村俱樂部,每週去運動一兩次,繁忙工作之餘有了喘息的契機,但壓力不斷,工作仍帶到森廬去做。在十二年前罹患口腔癌之際,正是台灣植物誌出版前的撰稿階段,我不分日夜在忙,已經有一年時間,在研究室沒有繼續往常的泡茶習慣,因為泡茶太花時間,下班還要處理茶渣與清洗茶杯,覺得麻煩。那時我上課潤喉的茶或青草飲料,還是研究生幫我準備的。身境照顧不周的同時,我的心境舒壓方式以抽菸為主,雖然抽菸讓我安定精神,完成一些不可能的工作與任務,但病源逐年累積,最近的冠心症與肺癌,與抽菸脫不了關係,這不僅是我檢討悟出,諸位名醫與病理專家都指證歷歷。

退休之後,我與老婆的確過了一段綠野暢遊的日子,也到全國各地與綠林伙伴相聚,在網誌上留下不少紀錄。在國內或國外旅遊,偶而有幾次瀕臨發病邊緣,但都幸運地避開了。這期間我心頭上的壓力主要來自年邁衰竭的母親,她晚年有憂鬱症,導致有失智傾向,後來又因在浴室跌跤,脊椎受損而下肢癱瘓,生活無法自理,只好送她到老人養護所去受專業照料。我們子女雖然經常去探望她,她卻極力抗拒養護所的生活,當她理智較清醒時,便會望著我說:你花錢讓我來這裡受苦,真不合算哪。她的眼神與這句話,一直是我心頭的痛,直到她前年辭世之後,這場景仍經常入夢。
年過七十以後,我的三高慢性病持續存在,雖然服藥控制住,但爆發冠心症的危險性增加了。令我心生警惕的是去年夏天與同伴爬台北東邊的拇指山,從研究院路四段的山區起步,半小時不到就登上山頂的巨岩,那天艷陽高照,我在山頂拍四周的全景,也追拍小彎嘴的鳥踪,在烈日下曬了將近半小時,後來轉到拇指山下的陰涼森林中休息,已到午餐時間,我卻沒有食慾,且感覺畏冷而胸悶,這是夏天登山從未發生過的經驗,雖然後來我又繼續走了兩個多鐘頭,從南港公園下來,且覺得身體已恢復正常,但自知身體狀況已有重大變化,這次沒出事,又是幸運,是該做徹底檢查與治療的時候了。

拇指山的遭遇使我悟出身體已有重大變化

由保健中心的家醫科,轉到台大醫院家醫科,做過運動心電圖,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,經建議轉心臟科,再做檢查斷層掃瞄,確定病況,並意外發現肺部腫瘤,接著是一連串的檢查、治療與手術。細想起來,起初得知病情,實有莫大的恐慌與震驚,但隨即感到並非意外,病源早已埋下,只是當時無法自拔。
老婆比我早了好幾年就辦理退休,我也曾訂下提早退休的計劃,並不再接受委託的計劃,也不申請新計劃,在這種情況下仍有研究生找我指導,而且幾位進修的博士生也正在趕做論文研究,我的退休計劃一再延期,拖過了台灣植物誌交稿的年限,這個撰稿的工作使我忙過了頭,也在那一年引發了口腔癌的疾病,從此成為癌症俱樂部的會員。

當時年青力壯,並非不知「三境」之重要,只是正在職業巔峰,力求稱職與研究成果,總覺得有本錢再拼一下,而忽略身心健康之早期維護。如今老來思悟,悔意告白,恐怕年青人也聽不進去,雖明知所言不一定能提供年青人前車之鑑,仍一吐為快,希望有心人知所警惕。

2014/1/15
昨天下午又回台大醫院,看陳醫師的手術後特別門診,四點半先由外科醫師檢查還沒拆線的一個創口,確定這次可以拆線,拆完後醫師說,你以後可以全身淋浴了。
六點半才輪到我看陳醫師的診,他確定手術後恢復正常,只繼續開了一些化痰與止痛的藥,並約了三個月後的回診時間。
至於上週做過的癌症基因檢測,結果尚未出來,以後的化學治療會轉到胸腔內科余醫師那邊去做,另外約診。化療需要一段時間,這期間應盡量避免感染,看樣子短期內無法自由自在行動了。
上次口腔動手術,保住了一條命,也維持可以開口講話的能力,退休後才能在綠林遊梭馳騁。這次割去一肺葉,身體雖然受損,還是留得青山在,應該感恩惜福,暫時無法遊林,卻可把過去的遊歷編寫出來,與伙伴們分享。

2014/1/7
自從2013/12/26作過肺部腫瘤切除手術,到今天已12天,下午回到台大醫院看陳醫師的術後初次診查。
負責拆線的醫師先看傷口復原情形,說是很乾淨,幫我換了紗布,並為三處創口的兩處拆了線,最大的一個創口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才能拆,主治的陳醫師也親自來看,確定沒有問題,下次回診再拆線。
陳醫師告知手術時取下二十多個淋巴結,化驗結果發現其中有三個有問題,因此要做後續治療(可能是化療),並且要做癌症基因檢測,就約了下週的門診。

2014/1/3
出院回家已五天,感覺還在醫療過程中,只是場地與醫護人員換了。
外科手術病人出院後,並不是已經完全復原。傷口還沒拆線,麻藥退去還會疼痛,傷口仍要清洗換藥,胸部積痰也要清除,還有自我訓練恢復肺功能等自療過程。依我在醫院幾天的觀察,一般老人病患大多靠外傭幫忙照應,我出院回家後,完全靠老婆照顧與協助,所以我們兩人都很忙。希望她能多休息,不要累壞了。
大概還要等一段時間,情況才會穩定,到時才能與大家相見。
謝謝伙伴們的關懷,順祝新年快樂。

2013/12/30
我們於12/25報到住院,我女兒剛好有事,俞秋豐開車送我們去。到醫院先做基本檢查, 再到病房報到,聽衛教說明,並練習肺活量的吸氣球。第二天中午進入手術房,採全身麻醉,所以就不省人事了。大約三點半出來,醫生說一切順利,回病房休養。
我們在病房總計住五天,還沒有拆線就出院了,今天中午才回到家。本來想醫院有電腦,可上網把訊息通知伙伴,但手術後才是忙碌與痛苦的開始,在傷口疼痛中仍須配合術後的復健與自我療養,根本無法去上網,也無法接見朋友,我看鄰床的病友雖有客人來訪,但只是朋友間的談笑與孩子的嬉戲,病人默默無言。我只與幾位高中建友通電話,他們問房號,我也婉謝好意,他們都是醫生,瞭解其中奧妙,也就祝福掛話。
這次我從綠林遊梭轉進「醫林遊學」,看人之絕命求生與親子互動百態,心中無限感慨,我能有老婆全程相伴,萬分感恩相惜。
手術後還有幾個月到半年的自我療程,有空再把感想貼上網誌。

2013/12/23
月初做全身骨骼掃描,陳醫師提到右髖骨有點問題,我想不起以前是否有撞擊受傷過,陳醫師就不在意,排出胸部的手術時間。後來找余醫師徵詢他的意見,掛他的門診,他建議作骨盆的MRI再確診,上週四到醫院檢查。今天余醫師看過檢查報告,確定沒問題。可能以前輕微受傷過,我已沒印象,門診當天醫師也發現我的左邊肋骨有創傷,多年的登山生涯,難免有一些小意外吧。

台大醫院已經來電通知,我將於12/25報到住院,接受胸部手術治療。

2013/12/13
今天到台大醫院看胸腔外科陳醫師,十點多到達診間,候診室擠滿病人,我們連坐的地方都找不到,只好在遠處的走廊等待。按前次的經驗,輪到我的診號一定會過了中午,但很難預料前面診號要花多少時間,所以還是提前來守候。
很多台大的醫生一上午要看七八十位病人,有時要看到下午三四點,才完成上午的診號,不得不貼出公告暫停,請後面的病號先去午餐,下午移到另一診間再繼續看。
這次我的診號剛好在上午可能暫停的邊緣,醫生沒宣告暫停的話,我們不敢離開去午餐,一直守在可以看到診療燈號的地方,好不容易找到坐位。將近十二點,有人蹲在前面叫老師與師丈,原來是老婆的以前教過的學生,我們都相當驚訝,因為我們都頭戴毛線扁帽,下半臉有口罩掩面,她居然能認出三十幾年前的老師,她們師生就熱絡地聊了一陣子才分手。
我們還是繼續坐著等,不久老婆的學生又回來了,她瞭解我們必須餓肚子的原委,送來一袋麵包與飲料,堅持不收老婆要付給她的錢,讓我們等了兩個多鐘頭的煩躁之情都消失於溫馨之中。
吃了點心,輪到我的診次已是下午一點多了。我們的守候雖然有點煩躁,但沒有懊惱之心,因為醫生也還沒有吃午餐,而後面還有等待的病人。我看完診,護士推著輪椅,送進一位百歲病人,請醫生優先看診,其他候診的人都沒有說話。

我已做過胸腔的斷層掃瞄、全身骨骼掃描,又陸續做了頭部與腦部的MRI,離上次心動脈的手術已將近一個月,陳醫師決定可以幫我作肺部的手術處理,大約在月底前會確定住院與手術時間,也許聖誕節要在醫院裡過了,但願這一關能安然度過。不過這次要花多久住院手術,術後維護與療養要多長時間,就要看醫師現場的診斷與處理了。

2013/12/11
昨天回診心臟科黃醫師,從醫院外走入候診室,起初感覺有點熱,曾有一段時間脫去外衣,久坐後卻感覺寒冷,應診前預先量血壓,居然高達170/100,但還沒有明顯不適的感覺。這或許是安裝冠動脈支架前後的差異情況,以前血壓超過150/90就會感到暈眩、胸悶,而站不穩。
黃醫師回顧我的病歷,認為手術後還算安穩,應繼續吃慢性病與防血栓的藥,開出慢性病處方三個月,除了本來的三高藥劑,防治血栓的藥也加入慢性病處方。

回想我的冠心病,可能源起甚早,三十多年前開始,我就無法久處於空氣不好的密閉室(如冷氣餐廳、電影院、公車等公共場所),會感覺胸悶、缺氧而呼吸困難,但設法避免這種環境就沒事,我曾經坐過通氣不良的公車,未到目的地就待不下去,半途趕緊下車。二十多年前健康檢查發現高血壓,開始就醫服藥。遇到空氣不良或溫度突降的環境,我會有血管收縮、血壓飆升的毛病,但只當作高血壓症,並無冠心症的警覺性。
最近查閱有關文獻,引起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的因素有抽煙、體重過重、缺乏運動、遺傳、心理壓力、飲食脂肪含量過高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症(膽固醇過高)、糖尿病等,隨著年齡增長,男性罹患三高慢性病機率升高,冠心病的可能性也增加。壯年時高血壓還不算嚴重,且有服藥控制,但抽煙、缺乏運動與工作壓力使我累積了冠心症的病史。
或許有人會覺得經常在山林遊梭、作研究的人怎會缺乏運動呢?我在助教與講師的任職階段,的確常上山研究調查,走過許多無名高山,也爬完五岳三尖。但升上副教授,開始接研究計劃並正式指導研究生之後,工作繁忙,出野外的時間大為減少,也沒有時間在校園定期的慢跑或健步了,這時抽煙是舒緩壓力的管道。
二十年前,適逢教授一年的休假期間,我並沒有出國進修,選擇留在國內作研究計畫,並督導許多研究生完成論文。這時老婆高瞻遠矚,邀我到鄉村長住,我們挑選到桃園大溪,後來購置鄉居森廬,並加入附近一處健康俱樂部,此後每週回森廬一兩次,順路到俱樂部游泳或打壁球,這才有了一些運動調劑。在鄉居期間,我仍把工作帶過去做,並非完全休閒,另抽出時間,在台灣西北部各地旅遊,並勘查森林生態,也引導研究生到這一區作調查,完成學位論文。
如此過了十年,在一個研究計劃報告要交稿出版之際,又碰到一個瓶頸,漏夜計時趕工寫稿,加上有些額外的工作牽絆,使撰稿無法按時完成,身心受創,終於在勉強交稿之後那一年,爆發口腔癌之症。幸運發現得早,經名醫手術治療,得以恢復語言能力,毅然戒菸,又經老婆細心照料,調理三餐疏果伙食,注意養生,退休後壓力減少,身心舒暢,才能再度過十年。
真正有每週定時運動,或恢復年青時期的登山健行,是在獲准提前退休之後,我們的網站也在此時開張。老婆早就覺得應該交棒給後輩,比我早了幾年退休,專心經營大溪的森廬鄉居,也在我退休後陪我遊山玩水,網誌裡的綠野遊蹤專欄就是我們的遊記,目前只貼出一部分,未來還有很多旅程有待編寫,以分享諸位率林伙伴。
退休後的旅遊期間,也發生幾次冠心症的情況,有一年冬天,我們搭捷運爬近郊的烘爐地山,出站後剛起步,我就脫下外套大衣,準備健步到登山口,這時氣溫很低,我在爬坡的步道上大量流汗,出現畏冷、胸悶、微有暈眩的不適感,心知不妙,乃在一座廟宇前坐下來休息,換下溼內衣,過一陣子才感到緩解,老婆幫我背背包,我們得以繼續上山,後來恢復正常,我們翻過山,從新店安坑的綠野香坡社區下山。
有一次在日本的立山黑部雪壁旅遊,途中經過一座下雪的高山,我們從暖氣遊覽車下來賞景拍照,溫度的陡降讓我又發生類似的症狀,甚至覺得舉步維艱,勉強走回車內避難,過一陣子才恢復過來。當然下車的遊伴都覺得外面很冷,但一般人還可以忍受,我的情況應屬於病徵,不過我不以為意,仍繼續旅程,穿著厚重的羽絨衣,在陽光下遊立山的雪壁。另一次在初夏的加拿大洛磯山脈,搭纜車上高山景點,突然的升高海拔與降溫,我也感到胸悶與暈眩,好在上山後陽光露臉,我在觀景台與棧道上作熱身運動,才漸漸適應山上的環境,沒發生意外。
年過七十以後,三高的慢性病持續著,也服藥控制住,但爆發冠心症的危險性增加了。今年夏天與同伴爬台北東邊的拇指山,選擇最短的路線,從研究院路四段的山區登山口起步,半小時不到就登上山頂的巨岩,當時艷陽高照,我暴露在烈日下搶拍小彎嘴的鳥蹤,滿身大汗地費去不少時間,後來攀降到巨岩下的樹林裡休息,起初覺得渾身濕透,流汗過多,繼而感到有點畏冷,又出現胸悶與壓迫感,午餐時間仍無食慾,休息一陣後,有點恢復,才繼續預定行程,邊走邊休息,又走了三個鐘頭,到昆陽捷運站附近去吃午餐。
這次在夏天高溫的環境下也發生症狀,使我感到意外。接著在家裡沒有溫度變化的環境下,只因情緒緊張,找某一本書或筆記,遍尋不著而有暈眩或急迫感,呼吸不順,血壓升高,出現胸悶或無法動彈狀況,我才意識到病已不輕,開始找醫生檢查。
在台大醫院作完運動心電圖檢驗之際,那位操作的技師非常緊張地告誡我:老伯,你最近千萬不要作劇烈運動,記得一定要回診看醫生治療。
以前坐公車,人家叫我老伯,要讓座給我,我有點不自在,這次總算認了。
回診結果,證實了冠狀動脈狹窄,是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。

年青時爬過無數高山,也曾遇險而平安歸來,壯年時在山上初現病狀,我卻不在意,沒有出險算是幸運。綠林伙伴們都還年青,或處於壯年期,以上告白是老人的經驗談,謹供參考。

2013/12/07
本周先回醫院驗血,然後作了三項儀器檢查,都要先注射藥劑,再作掃描。
有兩項檢查的機器操作聲響非常大,技師先給我耳塞,填入兩耳後,又幫我帶上聽音響用的大耳機,才開始檢查。
機器操作後,的確產生很大的聲音,而且各種聲響都有,變化多端,有時如落雷,又像暴風雨,救護車警報聲,有時卻如多種打擊樂器,有某種節奏,即使戴著兩層耳罩,仍然有震耳煩心之感。
雖然感到躁鬱難耐,但技師先前警告不能動,免得造影失敗。我乃定下心來,不再注意聲響的變化與干擾,同時開啟我的記憶之窗,綠林遊梭生涯之中,何嘗沒有經歷這種懾撼人心的音響?…….

記得初任教職的七月仲夏,我與伙伴走在烈日下的中央山脈稜線上,通過南湖北山的斷崖時,艷陽隱入烏雲中,遠處隆隆的雷聲迴盪山間,歷久不衰。頓時天空變得黑漆漆一片,山人依附在刀刃似的狹窄山脊上,聽著雷聲越來越近,銀蛇似的閃電忽現天際,雷聲便如巨砲怒吼,撼山震谷,山人懾於雷電的威力,緊抓岩壁裂隙,不敢動彈。等到雷聲稍歇,我們才戰戰兢兢通過斷崖,到達一處香柏矮樹盤踞的台階。接著大雨傾盆而下,我們在矮樹上搭起塑膠天幕來避雨,不久雨聲轉劇,天幕霹啪作響,驚見地面上有無數白色小珠在跳躍著,抬頭看見大雨轉成冰雹,漫天白珠敲擊著頭頂的天幕鼓面,節奏時緩時急,最後轉成間歇性的單擊鼓聲,結束了這場高山雷雨。
類似的頭頂鼓聲也曾在聖稜線上的營帳裡經驗過,那次八個伙伴結隊,在1971年元旦假期自助登上大霸尖山,眼看天氣晴朗,乃在霸下紮營,次日繼續南下,邁向雪山。通過素密達斷崖後,天氣突變,開始下大雪,我們在素密達山下的營地過夜。夜裡不平靜,營帳外並非雪花緩飄的詩情畫意場景,而是一大把急灑亂投的雪沙,打在營帳的帆布上。我們整夜裹著睡袋,身體不停顫抖,傾聽營帳上的落雪聲,滴答的急促雪粒敲打聲,夾雜著淒厲的風聲,讓我們度過難忘的暴風雪之夜。次日白天我們在白雪紛飛的山脊上闖蕩,踏著地面厚厚的雪沙,頂著迎面的雪粒痛擊,找路非常困難,左右迂迴前進,常遇岩壁或樹叢檔路,不得不原途退回,當天前進距離有限,夜裡又是在營帳下的雪擊聲中度過。這次雪霸之行,在下雪後的第三天黃昏,我們才掙扎著走到雪山北峰下的營地,這時雪停了,夕陽露臉,我們看到了雪山冰斗出現在落日餘暉中。接下來的晴天,我們終於勇闖雪山,從環山村下山,但離出發之日已有十天了。我們轉到梨山,趕緊打電話向家屬報平安,有一位熟悉山況的家屬已經聯絡直升機,準備上山救難…。

不知過了多久,我感到擾人的機器聲響停止了,回神過來,我的臥床已移出機器罩子,技師說已經完成兩樣檢查,她扶我起身,問道:老伯,你還好嗎?對不起喔,聲音很吵吧?我說:還好!還好!辛苦妳們了。

2013/11/25
感謝伙伴們的關懷與鼓勵!
前天上午到台大醫院回診,看幫我做心導管的心臟科醫師,他把脈診查,說一切順利,開了三星期的藥,吃完再回診,除了平常吃的慢性病藥,還有一種防血栓的藥,防治支架阻塞。
原來支架也會塞?人定勝天?
但這種藥會阻礙凝血,在動手術前必須停止服用,這就造成困擾,因為下個月可能要動肺部的手術。基於這樣考慮,這次心導管的手術只作左冠狀動脈,右動脈的阻塞尚未手術,先讓阻塞作部分清除,在肺手術時,人可以撐過去。但血栓藥在術前須停用一段時間。
心肌梗塞的危險仍然存在,而肺部的治療越早越好!
下月初要作全身掃描,回去看心臟科醫師,再回去看胸腔外科醫師,決定如何診治肺部的疑似腫瘤。
革命尚未成功,山人仍須努力!


2013/11/19
感謝綠林伙伴
謝謝多位伙伴來信關懷老師就醫狀況。
我已順利完成第一階段手術,出院回家休養,由於左手有傷口,大概要一週暫停用力,而且身體也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心臟狀況。接下來還要檢查肺部的病況,診斷治療。有伙伴提供建議與療法,非常感謝。

有些伙伴關心我的病因,來信討論。
我在四十年前左右,完成五岳山尖的登山行程,也走過很多無名的大小山,做研究調查與採集,當時健康無礙。其實我的冠狀動脈狹窄,可能三十年前就已初發,
任職工作的壓力一直很重,除了研究教學,還有一大壓力源,在同事的壓力與抗議下,指導資保組的研究生,每年還要辭退若干來找我指導的研究生,心裡難過,但也無奈。
當時即有心臟缺氧的現象,在氣溫突降或心情焦躁,血壓會飆高,只是年青有本錢,自己避免發生可能引發的環境或心境,或立即處置得宜,就沒有發生問題,還照樣爬山,遊梭綠林。
至於肺部疑有腫瘤,也不意外,兩者可能互有關連,我從青年時期開始抽菸,十多年前時,達每天二包以上的煙量,後來罹口腔癌,開刀保住一命,毅然戒菸,也幸能再講話上課,最後讓所有課程順利完成,研究生也全部畢業,然後退休。
至今已完全離菸十一年,但前種的因,或許後果還是無法避免。年過七十,一切身體機件老舊,老化乃必然歷程。這也是我今天報告此事的主因,希望年輕或壯年人有所警惕。
我從前年開始寫教學研究的回憶錄,至今仍未完成,將來寫完,會貼上網,將有詳細的回憶與檢討。以下先作有關部落格創始緣由的告白。
人生不長,健康與幸福有限,有得也有失,隨緣而行,無憾今生。
與綠林伙伴共勉之。

2013/11/12
綠林遊梭網之創始
每當我獨行於綠林中,或結伴巡遊山林,當途中休息時,在週遭綠色帷幕環繞與隔音之寂靜空間下,常陷入沉思冥想,同行伙伴也會聊起往事敘舊,偶而心血來潮,則會想到一個習以為常,但從來沒有細究的問題。
在一次登山健行途中,伙伴提起一個話題,我們的部落格取名「綠林遊梭」,有何典故?另一個疑惑是,很多教授與老師都曾設置網站或部落格,展示或宣告研究室的活動與研究績效,但退休之後,網站就撤銷或不再更新,而我們的綠林遊梭部落格卻是老師退休後才成立的,是何緣由?
綠林遊梭這個名稱的意義應該不難瞭解,只是遊梭並非常用的詞彙。其典故來自我年青時常與恩師廖日京教授結伴同行,馳騁台灣山林,老師喜歡在林中清心靜思,他說在林中時常巡遊穿梭,尋找靈感與樹木分類材料,後來我就承接師志,繼續遊梭台灣山林,從事森林生態之研究。或許看過「伴恩師走山林.綠林遊梭序曲」這篇文章,或「恩師廖教授追思畫頁」的伙伴,就可看出端倪。
至於我們研究室網站的成立時機與動機,則沒有在網誌中披露,網站上只宣示這是一個帶你親近自然、認識自然的園地,那是我們的主旨。
在我退休之前,網路已相當普通,但因工作忙錄,我只利用它傳遞一些必要的郵件,自己並未上網搜尋或瀏覽。有些網路下載或收集文獻與資訊,還是請助理或研究生代勞,所以當時不僅沒時間寫網誌,也無法維護或更新網站。
網站的開設當然與退休計劃有關,退休才有空閒。此外,另一驅動因素則是2001那年我的一場大病,幸運渡過難關後,又與我的戒煙歷程息息相關。當我罹口腔癌,手術治療後,平安過了五年,主治醫師邀我寫一篇心得,登在台大的口腔外科抗癌心聲叢刊之中,並印發單行報告,送給口腔癌的術後患者而無法戒煙成功的病友。
以下就是這篇抗癌心聲的原文。

2007/05/20
我的罹癌與戒煙歷程
【風前殘燭】
我是一個從事教學與研究的大學老師,在工作屆滿三十年之際,本來想提前退休,卻不料在轉換生涯之際,逐漸步入困境。
我從小喜歡登山與野外健行,求學時代就選擇山林生態的學系,後來在大學相關科系任教。升上副教授後,開始指導研究生,進行許多研究計劃,教學與研究工作便佔去了我全部時間,以前的課外嗜好全部捨棄,健行與登山運動也大量減少了,即使工作必須出野外,也限於研究地點的踏勘,出發前必須趕完室內工作,到野外已筋疲力盡,等一兩天適應後,又必須趕回學校去處理公務,來去匆匆,身心勞累,談不上休憩或健身。
三十年來雖然培養了很多學生,但工作壓力不斷,卻不自覺地忽略了自己的健康。大學時代在成功嶺受軍訓時,初染菸癮,後來漸不能自拔,在結婚前曾數度想戒菸,但始終流於演習性質而未竟全功,等到大學教職開始吃重,每天工作到半夜,更是煙不離手,雖然僅限於研究室與書房,但滿身煙味難以清除,老婆忍無可忍,常發出「不離昏(菸)就離婚」的警語。
在大學裡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潛心研究,終於獲得教育部的學術獎,此後外界委託的研究計劃增多,要求指導的研究生也超過我的負荷量與同事之間的共識量,於公於私皆造成困擾。後半段的大學教授生涯,倍感課業之繁重,對於不斷收集的研究材料與資訊,已無時間整理,研究成果也疏於發表。年過五十以後,一些慢性病逐漸出現,經家醫科醫師診治,由開始的飲食控制,進入長期的藥物治療。我逐漸警覺到,該是轉換生活方式的時候了,提前幾年退休,我可撥出時間來整理研究心得,用不同的方式貢獻所學,也讓後輩才俊得以早日投入教職。
退休計劃既定,我便停止接辦新的研究計劃,同時宣告不再接受新的研究生。不料情況出現轉折,很多研究生仍堅持前來求教,看到他們的誠意與潛力,幾經苦思與猶豫,最後還是不忍推辭,答應指導其論文,只要求他們專心學業,按期畢業,以配合我的退休計劃,就這樣,退休日期一延再延。後來學校開始實施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鑑,並選出教學優良的老師加以排名,我連續幾年名列本系第一,參加全校複選也都獲獎,學生們在問卷中或透過其他管道表達挽留之意,希望我不要早退。面對這些意外情況,我的退休信心開始動搖,內心頗多掙扎,半夜常輾轉難眠,所以遲遲沒有提出退休申請。
我本來計劃提早退休,可以專心整理以前一個五年研究計劃的報告,以便出版成書(台灣植物誌訂正再版),完成該計劃規定的目標,但不退休則一切工作照常忙碌,這個研究報告只好延後撰寫。民國八十九年初,計劃主辦單位宣告年底為出版期限,並催促交稿,接到此一通知,我自知大難臨頭。估計要整理以前計畫期間收集的材料,撰寫報告並配上親手繪製的圖片,就要一整年時間,扣除上課與指導研究生的例行工作,把剩下的時間全部投入,我也只有不到半年的工作天,為了及時完工,我分配每週的工作量,隨時核對進度,每天戰戰兢兢,成了不折不扣的機器。原以為如此自我鞭策,可以完成任務,但這期間還有一些無法預料的額外工作插進來,例如外界的研討會、論文審查、外校的學位口試、學生求學或求職的推薦函等,每一難以推辭的案件都要花費半天到數天的時間,為了彌補失去的天數,我便要在半夜延長工作時間,這段趕工期間,每天抽煙量達到兩三包,神經也一直繃緊著。年底到期時,交稿內容尚未完整,但經過一年的艱辛纏鬥,我已身心俱疲,似有大病將臨之預感。這時接到國外一個研討會的演講邀請函,我雖極想參與,但自料身體健康已如風前殘燭,如再捨命準備演講題材,恐怕病倒異鄉,乃忍痛推辭,內心卻有萬分無奈與遺撼。

【晴天霹靂】
九十年初,出版的校稿花了幾個月,計劃告一段落後,我全心回到教學與研究生論文的督導,身體仍然疲憊不堪。在這年秋天開學之前,又逢女兒準備結婚,雙方洽談有關事宜費去不少心力,最後總算談妥,定了婚期,眼看前一年的苦難終於過去,接下來正想致力於恢復身心的健康。
這年九月底開學第一天,上園藝系研究生的課,教室靠近正在施工的基隆路,噪音喧天,大教室內又無擴音設備,勉強高聲講完一小時,提前下課後感覺喉痛,過兩天未見好轉,乃趁例行的慢性病診療取藥時,找保健中心的家醫科看診,梁醫師除了開消炎藥,特別在病例紙上畫出喉嚨附近的構造圖,並標示若干重點。幾天後喉痛減輕,但喉嚨附近仍稍有異樣感覺。一個月後又逢慢性病的取藥時間,梁醫師看了上次病例的喉部圖,叫我張口查驗,他臉色突然大變,命令似地叫我馬上看口腔外科醫生,看了他的表情,我暗叫不妙。中午下課後就預約我常看的牙科,請黃醫師幫我洗牙,當機器觸及我左側牙齦時,我感到醫師的手與機器突然抖動,她脫下口罩,搖搖頭說:「哇!這恐怕不是好東西,洗完牙後趕快去找我的老師看」。至此我已確知大難臨頭,把壞消息告訴老婆,她頗為震驚,但沒多說,連忙幫我查詢台大醫院的醫師門診時間。
黃醫師推薦的老師,是台大口腔外科的郭英雄醫師,我在老婆陪同下,立刻去掛號求診。郭醫師初步診察我的口腔後,便判斷是左側下顎牙齦癌,也取下部份病体去作切片檢驗,他請老婆一起到診療室內商談病情,並詢問我的煙齡與煙量,得知我是三十年的老煙槍,他搖頭嘆息,答應儘快為我開刀切除腫瘤,但勸我務必戒煙,否則後患無窮,以後他也無能為力了。走出診療室,我無語地望著老婆,料想她會重提「不離昏就離婚」的舊帳,至少要責怪我不聽勸告,但她卻不提舊事,默默地陪我面對即將到來的災難。或許此時眼前有許多事要處理,女兒結婚在即,兒子入伍服役,她必須獨力照料我的開刀與後續療養,我也想到很多事,除了遺憾與愧疚,必須盤算如何迎接這場硬戰。
為了讓我帶女兒走過紅毯,郭醫師安排在我女兒婚禮喜宴的次日上午為我開刀,在此之前必須住院做各種檢查。幸好這口腔腫瘤發現得早,全身檢查結果其他部位沒有異樣。護士說一般這種切除手術過後,會有一段時間不能說話,至於將來語言能力可恢復到甚麼程度,則要看手術的複雜度與口腔修補技術,總之很難講了。在口腔外科病房看見其他病患變形扭曲的臉部,與比手劃腳的難言模樣,我只有作最壞的打算。困擾的是學期上課中途,雖然只想請假兩星期,但後續的上課時間恐怕無法正常言語,為了不影響學生的課業與學分,我在住院期間數次請假回到研究室,配合我以前製作的課程簡報幻燈片,加上講解的錄音,以便將來可以將簡報與錄音一起播出,順利完成整學期的課程。
女兒婚禮當天,我請假出院來當主婚人,看著女兒成長過程的簡報,含笑帶她出場,舉杯向親友來賓致謝,歷年來我指導過的研究生,幾乎全部回來參加婚禮,許多好久不見的老面孔一起拍照敘舊。這一天我好比走進過去的時光隧道,三十年來的生涯點滴一一掠過眼前,等到人群散去,恍若大夢初醒,趕回醫院報到,今夕且告別前塵,期盼明日天涯。

【妙手回春】
手術當天清晨打了一劑點滴後,護士通知要進開刀房,這時兒子新兵受訓,無法外出,女兒新婚,年邁八十幾的老母尚不知情,只有老婆陪著我的推車,走過一連串長廊與電梯。當麻醉醫師到達後,聽到郭醫師的叮嚀,以後便不醒人事了。恢復知覺之初,感覺口腔有點疼痛,聽到老婆叫我不要起來的聲音,看周遭才知已離開手術恢復室,回到病房已是下午兩點多。整個下午昏昏沉沉,稍有發燒,只記得護士來打點滴、消炎針,女兒與女婿來看過,郭醫師也來探視,後來護士為我安裝鼻胃管,老婆為我灌食,開始了為期半個月的流質飲食,真正體會食不知味的感覺。
當天晚上我開始下床走動,由於開刀部位在頸部與口腔 身體尚可活動自如,我只感到稍為虛弱,口腔疼痛,照鏡子看到嘴臉腫脹,左下顎肌肉有一條縫線紋,除此之外臉部還算正常,沒有變形。後來看病理報告,郭醫師為我做的是左側舌骨上頸部清除術與廣泛腫瘤切除術,切除包括腫瘤與相鄰的舌根部及左頸部的組織與淋巴結等,郭醫師巧妙地用口腔內的組織來填補,並沒有取用身體的其他肌肉修補。傷口拆線以後,開頭幾個月可以看出臉部左右不對稱,左下顎肌肉有些內陷,一年後刀疤逐漸消失,左右下顎也漸趨平衡,後來朋友見面已經看不出我臉部有動過刀的痕跡了。
開刀後在醫院養護了幾天,在郭醫師與醫療團隊的看護下,傷口與身體迅速恢復,系主任與同事或親友來探望,我只能點頭或手寫回應,這時傷口仍然疼痛,而且鼻胃管卡在喉嚨,我不便張口講話,但很想知道語言能力是否正常,幾次在獨處時測試,感覺可以發聲,雖然咬字不清,但仍感欣慰,以後大概還能講課。幾天後醫師說可以回家靜養,只要定期回院診察即可。回家後老婆開始親自調理我的流質食品,「看」慣了醫院裡的罐裝飲料,面對餐桌上的一大堆新鮮食物,居然也有大飽眼福的滿足感。
兩星期後的一次回診,郭醫師為我拔掉鼻胃管,傷口復原情況良好,可以開始進食了,我雖如卸重擔,但因口腔內手術的縫合,且嘴巴受創,長期沒有咬動,當醫師叫我張嘴丈量時,我只能微啟雙唇,然後便感覺上下顎被鎖緊而有痛感,上下唇之間僅有2cm的距離。醫師囑咐要努力訓練張嘴,使肌肉在復原期間能適應張嘴的動作,否則以後只能吃小粒湯圓,魚丸就無法一口塞進嘴巴了。我照醫師的建議,用壓舌板來作張嘴訓練,每片厚度2mm的壓舌板,起初只能塞入五片上下相疊。以後的復健過程,每天早晨老婆便燒開水把熱墊加熱,我先做顎部的熱敷,然後張嘴將壓舌板塞入口中,以上下齒咬住一段時間,如此一天兩三次,每隔幾天增加一片壓舌板的厚度,漸漸地把兩唇全張的距離拉大。每個月回醫院診察時,郭醫師除了檢查口腔與頸部,都會丈量張嘴的幅度,這樣經過大約半年,上下齒張開已超過5cm的距離,醫師說可以了,已經恢復到手術前的程度。
拔除鼻胃管後我就消假回校上課,起初是以錄音帶配合簡報幻燈片講解,學生有問題以電子信件來討論,最後兩次上課我開始講話,咬字不正,且語帶雜音,但慶幸能恢復語言能力。現在經過五年多的時間,講話語音完全恢復正常,下顎的凹陷與刀疤已消失無痕。如今想起這次開刀有如浴血重生,可說是下半輩子生活的轉捩點,然而要恢復正常的生活並不輕鬆,恢復上課與研究的忙碌工作後,煙癮難耐,戒煙的適應尤其困難,而力抗煙癮更是一條漫長的路。

【力挽狂瀾】
手術前我便認真決定戒煙,開刀過後口腔嚴重受創,鼻胃管卡梗在喉,身心的震撼暫時壓制了煙癮。回家休養期間,雖然放下一切工作,但覺百事待興,一煙在手萬事可解的需求與習慣,就不斷作祟,我經常坐立不安,不自覺地在屋內來回渡步,或到校園疾走,彷彿不停走動才能舒解焦躁。回到室內拉開抽屜仍可看到幾包香煙,我刻意保留不丟,致力於見煙而不動手的修練。每次功敗垂成之際,我便想起老婆的無言相忍,回憶發現病情至手術以後,她從未再提戒煙的古老叮嚀與怨言。調理我的流質飲食期間,常因食材的濃稠度未弄好,以至於灌食不順而自怨涕泣,我除了感激與惜福,心想無論如何這次戒煙必須貫徹到底,不能再以演習收場。
每次到醫院回診檢查,郭醫師總會詢問戒煙是否成功,也常會碰到幾位回診的口腔癌患者,看到他們嘴歪眼斜的模樣,得知他們不是初患,已開刀數次,而至今仍無法完全根絕煙或檳榔,我便更加警惕,堅定根除抽煙的決心。在即將失控的時刻,我忍著心中的掙扎與吶喊,奔出室外疾行,數趟的走動才能平靜下來。漸漸地,出走的活動常常在意志最薄弱時把我召喚回來,或許有感於人生之無常,我的出走地點常選擇以前活動過的地方,似有重溫舊夢的偏好,有時會在苦悶的時候坐上公車,回到小時候住過的社區,在似曾相識的街道上溜韃,見巷弄變遷,人事已非,似有異鄉人的失落感與追尋慾。當煙癮如巨浪排山倒海襲來的瞬間,我迎戰的方式會想起年青時渡過無數假日的近郊山水,於是經常背起行囊外出健行,地點逐漸擴及台北附近的登山與溯溪路線,後來老婆也常加入我的行列,畢竟我們曾在這些山巔水湄共渡過青春時光。這樣的登山健行活動,配合每週兩次的游泳,增加了運動的時段,使我得以恢復健康。
這段戒煙的苦行持續了三年,我才感到完全脫離煙癮,得以自在生活而不受煙的的誘惑與束縛,這時最後指導的博士與碩士研究生終於畢業,我也申請退休核准,但還是受聘為兼任教授,每週授課三小時,課業減少了,我有時間繼續我的登山苦行。如今手術後已過了五年半,一位有抽煙宿習的學生回來看我,問起我的戒煙秘訣,我雖自覺已經戒掉,卻一時無法回答怎麼熬過來的,因為前三年的苦行一言難盡,對一個老煙槍而言,怎會相信每週一趟郊外小山的健行可以舒解如影隨形的煙癮?我自己多次整理心路歷程,才逐漸悟出其中的變化過程。
到公園或校園走動雖然隨時可行,但受限於天候。以我的抗煙健走而言,限制更多,從前爬過的大小山頻頻在呼喚我回去,但要到這些地點走一趟,須搭車到登山口,全程活動少則三四小時,多則五六小時,還要選擇天氣與手邊沒有工作的時段,並非隨時可以出動。起初我想外出走動而無法成行時,不免覺得焦慮與憂鬱,正如煙癮之蠱惑感,工作也做不下去了。後來我試著在網路上瀏覽登山旅遊的網頁,雖未身歷其境,圖文並茂的遊記倒也令人過癮,還可以收集新的登山路線與交通資訊,成為我上山行程的準備作業,如此悠遊網路,片刻後心情漸漸平靜下來,正如以前吞雲吐霧之功效,得以接續中斷的工作。漸漸地,郊區山野健行成為我重新拾回的嗜好,不論親自上山或網路神遊都可以取代以前的煙癮。後來我在走山時也勤作記錄與攝影,從事網頁的編寫,並設置網站,把自己的遊記分享網友,如此一來,我便可以隨時投入嗜好的活動,力抗煙癮。
回顧這次病史,家醫與牙醫發現得快,求診也迅速而準確,沒有任何猶豫與耽誤,感謝台大郭醫師的精心治療及醫療團隊的細心照料,得以迅速恢復健康,且語言能力不受影響,也不必作其他後續的醫療,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。接下來的戒煙之路,多謝老婆的支持與鼓勵,我恢復了年青時期的老嗜好,終於取代煙癮,開始新的生活,老婆說我因禍得福。

「福山惜福沐綠林」的迴響


(一)謝謝老師與王主任,讓大家又聚在一起,當日似乎又回到從前研究室熱鬧的景象!也期待明年的再見!

(二)收到老特選幾張圖片配上短文,並製成簡報檔,真是令我感動不已,老師的貼心讓未能前往的我們有親臨其境的感受,再次謝謝老師,讓我有如沐春風的感動。

(三)謝謝 老師!一次一般性的研究室聚會在老師的處理下,就是變得不一樣,真是精彩!

(四)看來晚間的發表會是最精彩的!謝謝老師的精心剪輯,讓我們今年沒能參加的學生期待下次的聚會。

(五)感謝老師分享此簡報,真是優啊!若無深厚的學術及文藝涵養,無法銜接的如此完美ㄋ ㄟ,嘉穎的那段「我願是滿山的杜鵑,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.....」,道盡無言生命對環境及生存之最佳詩境註解。能與這群有情有義的學長姐見面的機會,完全緣繫於老師門下,這真是我的福氣。

(六)好可惜沒有去福山參加這次的聚會,好久沒看見師母了,沒能親自聽見她的叮嚀;到底她向大家說了什麼呢?晚上的簡報好充實,真希望下次不會再錯過,也謝謝老師做了個精采的摘要。很謝謝老師寄來的檔案,雖然離家十萬里,看得很感傷;但有個大家庭可以懷念,有個歸屬感,不也是人生很值得慶興的一件事嗎?

(七)大樹移植的心得發表,真令人感到震驚與佩服,難怪老師說:「昔有愚公移山,今有智士搬樹」。

(八)晚上的心得發表,比較特殊的是一篇對生命特殊體驗的感言。雖然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苦難,但智慧能讓受苦成為體驗人生的捷徑,好好面對逆境,它能讓人快速成長,轉失為得。

(九)老師的森廬鄉野簡報,以簡短文字、圖片與配樂,訴說他的鄉居旅情,有如最後一頁的結尾詞句:「天地山水,願逐野鶴閒雲。森廬鄉野,欣見柳暗花明」。事實上,他把田園景物與教學生活互相映射,欣見柳暗花明,所指的不只是鄉野生活的山水情境,也引喻老師的心境與職業生活情懷。試舉二三例:
開學時節,稻田已插好秧,秧苗成列間隔分明,逐日看稻子成長,秧列間的空隙逐漸消失了,然後結合為綠油油的一體,課程進度與學生的團隊情感也趨於圓融。
稻田初見小花穗,意氣風發地昂首宣告稻穀的成長,到收獲前夕,卻見結實飽滿的稻穗低下頭來,顯現謙卑與成熟的穩重,這時正是畢業研究生高唱驪歌的時節。
在花海流連的情境中,值得深思的一句是:「田裡稻穗飄香時節,我們的盤中穀粒並沒有吸引人停車看一眼,花畢竟是花,可滿足人們飽餐後的另一種需求。」

沒有留言: